1. 0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首页 >> 专业建设 >> 特色专业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特色专业 >> 正文
古代文学
日期:2022-05-10 10:02:23  发布人: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876

一、学科简介

(一)基本情况

1.本学科基础雄厚,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体系博大,内容丰厚,时间跨度最长,文体品种繁多,在中文类课程中占课时量最多(216学时),开课时间最长(4个学期)。在整个课程中,“中国古代文化”、“唐代文学”具有明显的科研教学优势。具体说,中国古代楚文化研究,神秘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三个学科方向,集中了3位教授、2位副教授、4位博士、5位硕士,有8部专著与教材,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部级项目,在国家权威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本方向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也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业已形成以“唐代文学”为龙头,整体向前推动的学科特色。

2.本学科形成了较强的选修课体系。《诗经研究》、《庄子研究》、《史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唐诗鉴赏》、《古诗词鉴赏》、、《李杜比较研究》等多门选修课遍布整个文学史,将各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发展动态,和该教师最具个性的研究方法,及时介绍给学生,一方面从思想文化艺术方面深化了本课程主旨,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悟文学体察人生的敏感度。

3.本学科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了有力的文化熏陶和人格铸造作用。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课堂上注重潜移默化先贤们爱国爱民孜孜以求正义的精神财富人格力量,弘扬优秀的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以激发今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师生人文素质。在人文精神缺失的今天,本课程的这一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二)承担重大研究项目情况

2007年本课题组承担了两项省部级课题:

1.《唐代“诗序”研究(文化研究)》,2007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2007FWX011

2.《唐代“诗序”考述(文献研究)》,2007年全国古籍整理研究资助项目, 项目下达: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2008年又承担了两项省部级课题:

1.神秘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教育部,2008.9 08JA751019

2.古代小说传播与中国神秘文化研究,省社科规划办,2008.8 2008BWX006

(三)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情况

学术带头人情况

张红运(附主要教学科研成果材料)

张红运,男,汉族。19657月。教授、博士。近三年讲授主要课程:中文系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周6学时,、20052006,共310人次。中文系选修课:古代文学鉴赏,周2学时,20052006届,共15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6篇;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论文(全部为独著)

1.《唐诗的时空意境对日本汉诗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期,中文核心,9000字, ISSN 1672-4283CN 61-1012/C

2.《“四唐”说源流考论》,《贵州社会科学》,2006-4期,

   中文核心,9000字, ISSN 1002-6924CN52-1005/C

3.《二十世纪唐诗分期研究述略》,《南京社会科学》,2006-6期,

   中文核心,11000字,ISSN 1001-8263 CN32-1302/C

4.《“诗序”渊源及其他》,《天中学刊》,2006-1期,7500字,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摘要300字。

5.《魏晋“诗序”及其赠答主题》,《宁夏大学学报》,2007-12期,

    中文核心,8500字,ISSN 1001-5744CN 64-1005/C

6.《古典诗学中时间的基本表现形态》,《南都学坛》,2005-4期,

   人文核心,7500字,ISSN 1002-6320CN 41-1157/C

7.《汉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诗学表征——<古诗十九首>的时空意象》,

   中文核心,2002-3期,7000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期全文转载。ISSN 1001-2893CN 11-4319/G

8.《近体诗超常句法的语言学论析》,《汉字文化》,20032期,

   中文核心,7000字,ISSN 1001-0661 CN 11-2597/G2

9.《论唐宋词的时空结构形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期,

   人文核心,9500字,ISSN 1003-0964 CN 41-1030/C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8期摘目)

10.《古典诗学中空间的基本表现形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期,

   人文核心,7800字,ISSN 1003-0964 CN 41-1030/C

11.《古典诗词中时空意识的演进轨迹》,《天中学刊》,2002-6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2期摘目

12.《高师古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思想与学术的重建》,《天中学刊》,2003-12

13.《时间与空间的文化阐释——古典诗学中时空意识的诗学考察》,《汉字文化》,中文核心,5000字,2002-2期,

主要学术论著及获奖

1.《时空诗学》,独著,27万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9月出版。

   20039月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2.《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200万字,副主编,主要完成人。

   20028月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科研课题

1.《高等师范院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教育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SKL-2002-333,省社科重点调研课题,主持人,200312月结项,省社科联优秀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2.《现代语境下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KL-2003-9172003年省社科联调研课题,课题组成员,排名第一,主要完成人,20042月结项。

3.《加入WTO对我省高等师范教育的影响与对策》,2002-JKGHA-0112002年度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排名第一,主要完成人,20037月结项。

4.《高等师范院校“专升本”过程中的文学课程改革研究》,2002-JKGHB-3532002年度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持人,20037月结项。

5.《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KL-2004-791200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主持人,20054月结项。

6.《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2005-JKGHAG-3482005年度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排名第一,主要完成人,20068月结项。

7.《唐代“诗序”研究(文化研究)》,2007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课题编号:2007FWX011,结项时间:20081219日。

8.《唐代“诗序”考述(文献研究)》,2007年全国古籍整理研究资助项目,

   项目下达: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结项时间:20109月。

朱占青(附主要科研成果材料)

朱占青,男,汉族,1965年,教授,硕士。

近三年讲授主要课程:中文系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周4学时,、20052006,共310人次。中文系选修课:古小说研究,周2学时,20052006届,共14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6篇;

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全部为独著)

1.《金瓶梅》探析,《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核心)

2.论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核心)

3.无德与欲望催开的恶之花,《山东文学》,2007年第11期(核心)

4.神秘感的强化,宗教感的弱化——论古代神怪小说的历史变迁,《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核心)

5.杜丽娘爱情新论,《商丘师院学报》,2007年第4

6.神秘感:古代神怪小说的文化心理基础,《天中学刊》,2007年第6

7.《水浒传》的女性形象——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折射,《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6

8.论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的审美特征,《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1

9.封建社会的全景图画——《金瓶梅》表现的世界,《天中学刊》,2006年第1

10.论《左传》的客观叙事特征,《天中学刊》,2004年第4

专著

1.中国古代文学导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9

2.中国文化新编,线装书局,2007.9

课题:

1.神秘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教育部2008.9 08JA751019

2.古代小说传播与中国神秘文化研究,省社科规划办2008.8 2008BWX006

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省教育厅2004.5 2004-JKGHB-653

4.河南省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状调研、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省社科联2004.5 SKL-2004-599

刘五一(附主要科研成果材料)

刘五一,男,汉族,1956年,学士,教授

近三年讲授主要课程:中文系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周4学时,、200520062007,共350人次。中文系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周3学时,、200620072008,共210人次。中文系选修课:诗经研究,周2学时,20052006届,共11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6篇;

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独著、核心)

1.《诗骚与天中文化》、《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

2.《关于郑卫婚恋诗的历史思考》,《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

3.《商丘师范学报》,《先秦楚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原文化的影响》,2005年第4

专著:

1.《古代文学导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6

2.中国文化新编,线装书局,2007.9

(四)本学科点学术梯队情况

1.人员组成:

唐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带头人:张红运,男,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授, 1965年。

成员:李爱军,男,博士,1968年。

王森林,男,1966年,西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副教授。

郭永勤,女,1981年,西北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副教授。

神秘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带头人:朱占青,男,1965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 ,教授。

成员:闵永军,女,1980年,扬州大学在读博士,副教授。

         赵  静,女,1979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教授。

地下考古与楚文化研究:

带头人,刘五一,男,1956年,河南大学中文系,学士,教授。

成员:蒋德平,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1962年。

      李永斌,男,中央民族大学博士,1969年。

      侯爱华,女,1974年,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硕士,讲师。

2.成员情况分析:

学科成员共六人,两个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人员4人,博士4人,其余全部为古代文学硕士,讲师。50岁以上1人,35——50岁的6人,其余4人,无论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都比较合理,已经具备了学科建设梯队的合理要求。

 

二、人才培养计划及质量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培养计划分为以下内容:

1.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教授为主,按照先秦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及元、明、清文学四个大段依次讲授。本课使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总学时216学时。第一学期54学时;第二学期54学时;第三学期54学时;第四学期54学时。

4.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设《古代诗词常识》课程,要求学生懂得格律,并初步学会运用诗词格律进行创作;二是使用计算机检索古代文献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利用计算机获取资料和信息;三是学生实际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四年级有8周的毕业论文写作,使学生具有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被评为校级建设的精品课程。

在省教委组织的学校升格评估、首届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时,省上专家对本课程教学给予很高评价。学校督导对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均有较高评价。主讲教师在近五年的年终考核中,多次获得优、良等次。在近三年的学生评教中,本课程教师的优秀、良好率达到了70%以上。课堂教学录像教师准备充分,教学内容能够吸收新的科研成果,注重拓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平台条件

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遵循筛选优化的原则。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袁行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该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吸收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含量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品选采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两种教材是教育部推荐高校使用的优秀教材。同时,根据课程构建的需要,我们将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分卷本中国文学通史系列、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作为辅助教材,以期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开设了《李杜比较研究》、《明清小说概论》、《庄子研究》、《陶渊明研究》、《宋词研究》、《唐诗研究》、《诗经研究》等选修课,撰写了相应的讲义,这些教材建设和选修课讲义为本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校有图书、期刊两大资料室。可以查阅,可以复印、打印资料,方便研究和教学。为了配合本课程教学,我们向学生提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书目,包括作家别集,各种古代文学的鉴赏辞典,作家研究等等。通过这些著作的阅读,学生不仅能了解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丰富学识,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3.学校有较完备的网络设备和网络学习环境,包括:校园网;学校图书馆的电子查询系统;资料室的影视资料;多媒体教室。这些设施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四、学术氛围与学术交流情况

1.学术氛围不断加强

1)升本以后,学科组成员本科意识明显提升,以科研带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显著加强,形成了积极的科研氛围。

2)和武汉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建立了联系,他们派名师给我们学生上课,培养我们的青年教师。本学科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到武大当硕导。

3)参加了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诗经协会、中国《史记》研究会、定期参加研讨,宣读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目前正积极筹备主持召开学术会议。

2.本学科点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刘五一老师多次参加中国诗经协会、王森林老师参加中国《史记》研究会和国际学者的交流既增加了信息,也扩大了影响。

核发:0 点击数:876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