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名称 | 《边城》 | 教师个案补充 | |||
提交者 | 阆中中学王进 | 课时 | 一课时 | |||
所属教材目录 |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 | |||||
教材分析 | 《边城》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自读课。都属于小说阅读。 | |||||
学情分析 |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边城》的阅读,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小说的鉴赏能力。 | |||||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1、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俗美。 2、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品读鉴赏与讨论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 ||||
难点 | 2、 人物悲剧命运的探析 | |||||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运用抢答和必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以美国的全脑教学贯穿课堂,让孩子大脑动起来。 4、本课安排1课时。 | |||||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三十分钟) 要求:1、了解作家 2、通读全文,梳理课文情节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老师配乐朗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茶峒依山傍水,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现又叫白河。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二、温故知新•预习检测 1、小说的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老师抽答) 2、围绕这几个人,写了哪些爱(学生抢答)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3、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试讨论勾画出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翠翠情窦初开的爱。 (分角色朗读P18-25自然段) 学生回答后,明确: 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课本19面)。 ——心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课本19面) ——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课本20面) ——“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 二、请同学勾画出表现翠翠与爷爷之间的爱的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学生回答后,明确: 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学生回答后,明确: 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4、除了翠翠与傩送,天保、爷爷之间的爱外,文中我们还能读到哪些爱? 明确:(1)朋友之间的友爱 (2)军民之间的鱼水之爱 (3)邻里之间的互助之爱 5、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的句子。 明确: (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6、精读第一自然段,分析边城人民的“人生形式——爱”的根源。 (齐读)关键词:重生乐死 三、拓展延伸•主题点拨 课文研讨与练习三: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故事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播放视频,感悟沈从文先生独特的悲剧观) 四、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语文书P23,研讨与练习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