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首页 >> 师范专业认证 >> 教学案例库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教学案例库 >> 正文
《出师表》 教案
日期:2024-12-03 22:51:59  发布人: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0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3.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设想

1 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2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3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资料;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诠释文题,简介时代背景

1.出师,出兵。表,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所谓“表以陈情”,意思是表要善于用真挚的感情来打动皇帝的心,使皇帝接受他的劝说、要求和主张。“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2.《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 (即公元223)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事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教师提示相关读音,黑板上显示。

(1)生字:

(cú)( hóng )(fěi)(jiàn) (yī ) (bì)

(wěi)(wǎng)(shù )驽钝(núdùn)(rǎng)

(jiù) (zōu)

(2)通假词

裨补阙(通“缺”;读作quē)

二十有(通“又”;读作yòu)

(3)多音字

以遗(wèi)陛下遗(yí )诏妄自菲薄(bó )性行(xíng)

(háng)阵塞( sè)忠谏之路长(zhǎng )史臧否( pǐ)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1)说刘禅继承先帝遗志,振兴蜀国。

(2)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对国内政务逐一安排,并表明自己的忠心。

(3)诸葛亮陈述自己出师的理由,并立下军令状,以示决心。

(4)全文着眼于“出师”二字,既向后主提出数条治国建议,又向刘禅陈述理由,表达出师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

五.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积累文言知识。

文字资料如下:

(1)积累下列四字短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指僻远的地方)

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

开张: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义:适宜,恰当;今义“意义”

卑鄙:身份低微,学识短浅;今义“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义“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 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给予)陛下以光先帝遗(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效力,尽力)则治臣之罪

为: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论:宜付有司论(评判)其刑赏每与臣论(议论,谈论)此事

无:若无(没有)兴德之言事无(不分,不论)大小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行为)淑均行(行列)阵和睦

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以:先帝不以(因为)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以致)先帝之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愚以(认为)宫中之事受命以(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4)活用词

(发扬光大)先帝遗德

恢弘(发扬扩大)志士之气

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深入不(生长草木)

六.思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下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句回答)

(2)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最主要?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诚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北伐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之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是为了出师北伐。

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3.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4.学生大声读背课文。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质疑问难,探究思考,突破难点;赏读课文,品味表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延伸拓展,培养比较阅读能力,展示个性。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背课文后,师生齐背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思考,突破难点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问题: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北伐?

2.文章第五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3.课文第六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像是逸枝衍蔓,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作适当点拨。

关于第一个问题:

课文在开篇点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要弄清第二问,首先必须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伐魏前的准备工作。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可复习《隆中对》。

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来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跟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叛乱。可见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关于第二个问题:

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

关于第三个问题以下理解都合乎情理:

1.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表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刘禅听来会觉得舒徐入耳。

2.以自己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3.21年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先帝创业艰难,激励后主继往开来,切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4.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5.表明自己21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出师北伐,小人进谗言而不以信任,坏了大局。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忠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

三.赏读课文,品味“以情动人”的美学特征

教师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你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教师可在学生热烈议论,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作以下归纳:

1.陈述衷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

2.文章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心,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3.诸葛亮向刘禅进言,但文中提到陛下7次,而提到先帝13次之多。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打动刘禅。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细细体味诸葛亮的忠贞劝勉之情。

四.延伸拓展,合作控究,突破难点,展示个性

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1.注意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五.课堂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我们中学生,要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请同学们在课后好好品味,并注意积累。

2.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等,写出你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核发:文化传媒学院 点击数:0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