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先看几幅颂扬一个名家的对联,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1、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 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3、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2.体会诗歌中比喻、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3.感受诗人在文中表现出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走进屈原和离骚
屈原墓:信见疑 忠被谤 高扬蛾眉观四荒君不圣 相空贤 苦求美政感天地
走进屈原
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政治理想是“美政”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楚辞,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离骚》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2、正字正音
修姱()鞿()謇()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攘()诟()延伫()芰()荷岌岌()
kuājījiănsuìhuìxiāngchaĭzhuótúnchàchìkèzhìyuánrănggòuzhùjìjí
3、诵读指导《楚辞》以六、七言为主,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一节为例: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四、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太息:叹息。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
虽:唯。好:爱慕,崇尚。谇:谏诤。替:废弃,贬斥。
申:重复,再三。揽:采集。
灵修:神仙,这里指怀王
谣诼:造谣、诽谤。淫:淫荡
固:本来。时俗:世俗。偭,背向,引申为违背。错:通“措” 措施。
忳: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侘傺:失意的样子。
绳墨:比喻准绳、准则。 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准则。
穷困: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溘:突然,忽然。
鸷:凶猛的鸟,指鹰、雕。鸟:这里指一般的鸟。
圜:通“圆”。周:合。 孰:何。 异道:不同道。
尤:责骂。攘:忍受。诟:侮辱。
伏:守,保持。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都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延:久久。伫:久立。反:返回。
朕:第一人称代词。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行迷:走迷了路。
步:缓步。 驰:快跑。焉:于彼,在那里。
不入:不被君王所用。离:通“罹”遭受。
初服:指未出仕时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芰荷:荷花。芙蓉:荷花。
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
高、长:用作动词。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
芳:芳香。泽:光泽。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四荒:辽阔大地。
缤纷:繁多。繁饰:众多装饰品。弥章:更加明显。章,通“彰”
好修:爱美,比喻修身养性。以为常:认为是常规。
惩:受创而改变。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整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但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
五、整体感知: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六、课堂作业:
1、巩固理解诗歌内容。
2、背诵1-7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
1、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二、归纳结构图
前七节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后六节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 国 决 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三、形象解读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四、浪漫主义
(一)、浪漫的语言
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 歌色彩亮丽炫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婉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兮”字的意味
★构成诗歌多变的节奏.
★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抒发悲愤激怨的悲伤情绪.
★构成反映荆楚文化的自由浪漫精神的文化元素.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拓展作业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去死不值得,你认为呢?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根据立场见解写100字左右的短评。
答案:(示例一)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英雄。屈原的一生是为楚国的利益奋斗的一生。他在被谗言离间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继续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
(示例二)屈原的死不值得。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才能的人投靠名主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屈原的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个识才的名君,因此屈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结果屈原却在楚国郁郁而死。因此,他的死不值得。
附:板书设计离骚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