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首页 >> 党建工会 >> 理论学习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理论学习 >> 正文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标志性意义
日期:2013-06-15 09:36:43  发布人: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739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践中,一些同志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究竟有什么标志性意义,近期,本人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笔者认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三方面标志性意义。

第一,标志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巨大飞跃。意识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动,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新变化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意识形态逐渐走向教条化和绝对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转型时期,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功能转变为重视意识形态的服务功能和整合功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由革命形态过渡到建设形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苏东剧变,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途径得到拓宽,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等,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初步奠定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基本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度上把党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成就之大成,在深度上从价值层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形成了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巨大飞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要求的准确把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标志着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确立下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种新形势下,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前提是明确什么是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普遍认同并自觉恪守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逐步积累形成的基本的价值共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指导思想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综合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理想信念方面,我们党经过逐步的探索,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十四届六中全会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共同理想进一步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在精神力量方面,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明确要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并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纳入党章。在行为规范方面,2001年,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上,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这些重大思想道德建设成果进行了系统集成,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对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科学概括,党的十八大在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势。以此为标志,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三,标志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策略发生重大调整。意识形态的策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反映的是意识形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呈现出的适应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基于社会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基础上的思想意识也得到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是适应社会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提出的重要决策。以此为标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策略。

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重大意义在于:引领的目标是增进社会认同,扩大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不是要取代客观存在和日益多样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是把重点放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对抗方面,更不是强调不同思想观念的斗争,而是强调包容共生,是把重点放在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方面,即正确处理一元引领与多样包容的关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具体来说,坚持一元引领,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发挥其引领和统摄作用;就是把握主导权,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就是提高引领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倡导多样包容,就是树立相容共生、合而不同理念,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就是营造尊重差异、宽松和谐氛围,支持鼓励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性发展,大力激发社会思想文化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非主流社会价值作用的发挥,并对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从而保障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本文来自作者新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核发:0 点击数:739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