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4. 3
  5. 4
  6. 5
  7. 6
首页 >> 学院新闻 >> 详细内容
 
通知公告
学院新闻 >> 正文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 董海颖副教授的的文章《与“视”俱进:河南这所高校立足行业生态变化,培养应用直播人才》喜登学习强国平台!
日期:2022-06-24 00:00:00  发布人: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669

与“视”俱进:河南这所高校立足行业生态变化,培养应用直播人才


河南省黄淮学院是国家应用本科试点院校之一。文化传媒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也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语音发声》金课建设研究与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课程团队积极研发新的金课模式与实践路径,创设“黄淮播音第二课堂”实践项目。

该项目鼓励学生忘以“自媒体用户”身份直接进入新媒体一线,打开电子传播设备摄像头、对准自己,以“创业者”的姿态进入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这种“用手机实习”无缝进入全网传播场域的实践回应了校企合作管理麻烦、生多岗少以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跟不上行业变化、应用目标失焦等问题,运行两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传统模式遭遇生态瓶颈,是否借鉴网红直播经验?

随着当下传媒业态迅速变化,广播、电视媒体遭遇冲击,在岗的播音人员纷纷转型,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输出面临僧多粥少、人才过剩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高校将人才培养拓至网络媒体以及非影视口语传播领域。然而,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如今话筒权被解构、人人都可“发声”的行业生态风向标下,纯正的普通话和“播音腔”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尤其在新媒体领域,鲜明个性的主播们来源多样化,语音方式也愈发多元化。他们的“商业化腔调”、“网红式表达”虽然与传统的发音教学相去甚远,普通话发音也不甚标准,但看起来似乎“很有市场”,一些带正能量属性的直播者不仅受到官媒的点名赞许,也得到了全国网友的公共认可。

这便给以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出带来了思考:在自身竞争力不如名校、难以跻身高级别媒体岗位的背景下,地方播音人才的培养是否有借鉴直播经验的必要?或者,如何克服传统发音对接就业失焦的问题,激活口语艺术的生产力价值?如何延展播音核心能力的“长尾效应”,促进应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型和实践教学的创新都带来了挑战。

从校企合作到用户生产,延展实践空间

针对当下校企合作容易出现的难以承载全部学生的实习量、校外实践和校内上课时间冲突、增加企业管理成本、田野调查安全风险等问题,课程团队尝试将媒体空间与课堂空间合并,略过“校方——企业”环节,将一线实践直接沉浸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有智能手机,便拥有了实践的“平台”与工具。学生即用户,可以通过“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模式自主生产内容。在这个主播门槛越来越低的时代,自媒体的用户没有“实习生”的身份红利,而是直接“上岗营业”。这对于一上来就要面对全网公开评价的在校生来说,无疑既是机遇,也是个巨大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和国家版权局发布的《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其中,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中国移动网民平均每天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使用短视频应用,短视频已成为图文和语音之外的移动互联网“第三语言”。

可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播音专业带来的行业生态和就业格局的变化是无法避免的,向广受好评的“网红”、“流量”、“大咖”适当汲取话术技巧或传播经验也是可行的。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向新媒体诉求科学转型、积极寻找与新媒体生态的配适度,才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失焦、并“跟上行业变化”的有力砝码。

从这个角度说,黄淮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很好地把握住了行业的风向标。从课堂到手机,越过基于单位、组织或机构“联合培养”的环节,直接走上了岗位一线。做自媒体的时间相对自由,解决了以往诸多协调时间、路径、安全保障和管理的问题。另外,基于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播音学生可以在内容生产中发挥声音、形象和影视制作技能的优势,提升内容的艺术性和传播价值。这种“沉浸式”实践空间,使播音艺术的工具性和信息传播的中介功能得到更为充分地发挥,可以延长这个曾被视为“夕阳岗位”的生命力。

理论下沉实践,助力地方文化经济

实训立足应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将语音发声、新媒体制作、传播心理、形象塑造、文艺烟波等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并经过定期复盘,用实践效果反哺课内教学。对于“网红”经验,教师则需先进行谨慎筛选,那些长期广受好评的自媒体作者才能用作教学案例。然后,在传播在正能量的导向下,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策划、出镜录制与编辑、发布的全过程。

内容方面,有与地方生产企业合作的带货销售类,也有与服务企业合作的形象宣传类等。业务方面,多为内容生产、品牌营销、形象推广等跨媒介活动。另外,手机变成实践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手机依赖症”问题,学生课余刷视频,做相应的记录和摘抄笔记,将“不务正业”变成了学习或观摩。

具体实施步骤为:在直播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直播或发布短视频的内容、包装、传播方式进行指导,确保没有价值观方面的偏误;在直播进行中,教师会即时监控学生的出镜表现,从艺术、技能和思想的层面进行把控、干预和调整,以确保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并及时跟进制定对应变策略;在直播结束或短视频播出几天后,教师从来自全网陌生用户的评价(弹幕、留言等)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并完善实践反哺理论,期中与期末、校内与校外、整体与个体相结合

大量的实践反哺了理论教学,主要通过期中“会诊”会诊与期末“展演”在教学时间上循序渐进,通过校内实践课与校外实训在教学空间上相辅相成,通过学生的个体评价与整体评价在教学对象的进度上统分结合,建成网络化实践教学新模式。“小课会诊”:于学期期中集中举行阶段能力习得掌握情况的现场考核,所有小课教师聚集在一起,采取“多师对一生”的联合纠错形式进行指导。“结课展演”:针对课程终期目标,于学期期末举行作品展映,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家莅临现场指导。“生——师”培训:与市朗诵协会合作,走进农村书院,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此时学生变成“导师”身份,对留守儿童、民间朗诵爱好者等进行发音指导,授课则教师在一旁记录学生对“素声”的“指导”情况,并根据“培训”成果来评量其对课程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生一评价”制度:基于学生不同的基本功,给每位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成长档案,学情分析、目标任务、阶段考核的标准也因人而异,由此制定不同学习方案,使具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取得共通的学习成果。

学科赋能学识,融合传播场域与教学空间

项目团队还尝试将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借鉴到课堂教学空间中,基于声音传播理论设计课堂声场,实现学术、艺术与教术的融合。此时,教师的身份可以看作是一位正在直播的“主持人”在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主语境中所进行的传递、植入、沉浸,并利用各种传播互动手段帮助“受众”强化记忆的一种具体示范。直播时如何活跃现场氛围又能潜移默化地凸出重点信息?这个答案同样适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与直播者、授课与带货营销、课堂与信息场,在一定程度上异曲同工。由此将学科技能示范与实践教学目标统一起来,实现学科场域向课堂场域的有机下沉。将课堂的知识信息场域转化为媒介的营销传播场域,既遵循学术与教学的规律,也能让学生通过教师对声音艺术技能的“示范”,更为直观地了解声音表达与传播技巧。

比如,引入相声语言的艺术技巧,设计课堂“包袱”(三分钟小包袱、五分钟大包袱),通过对互动提问、搞笑示错、推波助澜、间离效果等语言技巧的设计,使得声音与笑点/(“效”点)的配合始终能有效控制在兴奋点的听觉场域中;通过闭合式情节设置悬念,引导听者主动发掘未知信息,进而输出目标知识点,形成学生对听觉信息的自主聚焦。

思政导向,既是“精英”也是“螺丝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优秀的学生个人及群体回信,勉励大学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课程团队以此为人才培养的思政导向,鼓励学生既要以“后浪精英”的身份来认识学习,以严格要求学业进步,同时要以“普通劳动者”身份来认识求职,以树立“螺丝钉”意识,形成“我要优秀、也是普通”的辩证式自我认知。

不少同学假期期间回到家乡或走进偏远地区,进山沟、下基层,宣传特产、农产品或文化旅游产业……既锻炼了专业能力,也为家乡助农增收建砖加瓦。从“走出大山”到“回归大山”成为不少学生新的职业理想,这不仅拓展了以往仅对口广电媒体的主持人、配音员、记者的就业途径,解决近些年一直困扰播音专业的就业难的问题,也增强了播音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育有本土意识的家园情感和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意识。

这样,课题组通过实践,建成用学科知识赋能具体实操、系统论与控制论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用行业规范赋能意识形态教育、显性知识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互渗透的思政教学体系,以及“理论、实践、思政一体化”的教学空间。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黄淮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第二课堂”从普通劳动者身份着手,从基层助农增收和魅力家乡的小事做起,立足地方生源特性,回归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总的说来,此次课程和人才培养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学科属性与行业特性有机统一,通过手机自媒体让课堂与实践无缝对接,解决诸多校企合作的管理麻烦;第二,让实践岗位变成沉浸式自主体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主体性与针对性;第三,通过聚焦地方产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拓宽就业渠道;第四,通过团队合作、全网反馈,帮助学生树立“铁建担道义”的传媒人使命,引导其“在媒体和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热爱家乡和媒体”。由此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塑造方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与思政育人功能。

                                            (作者:董海颖 )

 

 

核发:0 点击数:669收藏本页